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翁城春日诗会记:一座诗城的自然生长与乡村振兴的文化样本

时间: 2025-04-14 18:35:00

4月13日,在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一场名为“春日诗会”的活动,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诗歌与生活的边界。这场诗会没有舞台、没有清场、无需流程,沿街的麻将声、摊贩叫卖声与孩子们的诵读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乐。在这里,诗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与市井烟火共生共长的日常风景。

翁城孩子们在春日长廊朗读

翁城春日诗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彻底打破了传统文艺活动的形式桎梏。中大街的商铺门前挂满“翁城孩子的诗”,诗歌遮雨棚、遮阳伞与风铃随风摇曳,将街道化为“春日长廊”。商户的店面与诗歌展板融为一体,连打麻将的大人们也成了这场诗会的“背景”——生活的真实场景与艺术创作在此无缝衔接。

生活的真实场景与艺术创作在此无缝衔接

正如活动策划者所言:“与其搭建舞台,不如让诗歌生长在翁城的泥土里”。这种“无界”美学,不仅让诗会充满生命力,更让艺术回归到“人”的主体性。

翁城的诗歌教育早已深植土壤。孩子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表演者,《翁城孩子的诗》第二辑在诗会上首发,稚嫩的诗句如“小鸟在天空中尽情玩耍”“海浪如一群调皮的小猫”,展现了未被规训的想象力。

而“翁城李白”“小王老师”等翁城孩子们心中的大网红,则以吟诵、主持或即兴创作的方式,成为诗会的灵魂人物。他们并非专业艺术家,却以鲜活的本土表达,让诗歌成为联结社区的纽带。

“翁城李白”和孩子们

翁城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其开放的治理理念。镇政府办公区不设围墙,与市集、商铺共享空间,沿街摆摊的热闹景象与政府工作并行不悖。这种“顺其自然”的管理哲学,既保留了乡镇的烟火气,也为文化活动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土壤。

正如“设计师爆改翁城”计划所体现的,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演钦想要通过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改造,“爆改”翁城的菜市场、小学,中大街等地,把最好的审美带给翁城,既提升审美又激活乡镇活力。

中大街被诗歌点缀

翁城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文化振兴的可行路径:以诗歌为媒介,重塑乡村的审美与精神内核。通过“春日诗会”“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等活动,翁城不仅培养了一批小诗人,更让诗歌成为村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载体。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振兴,指向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诗性社会”——在这里,诗歌是工具,也是目的;是表达,更是生活本身。

孩子们追问春天的诗

翁城春日诗会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活动。它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当文化真正扎根于土地,当艺术与生活不再割裂,乡镇便能焕发出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命力。

诗歌融入到生活场景中

正如一位商户阿姨所说:“若效果够好,我们愿请你们吃饭”——这朴素的承诺,恰是翁城诗意的终极注解:文化振兴,终要回归到人对美好生活的自发向往与共同创造。

翁城诗歌夜市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