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集章打卡是近年来武汉地铁践行“以城为书、地铁读城”理念、助力全民阅读推广的成功实践。该项目自2022年至今已吸引8万余人次线下参与,活动以地铁为线索、印章为依托,串联起城市文化脉络。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已连续四年携手武汉地铁集团共同打造“地铁印刻”项目,截至目前,已设计推出系列图章150余款。


建筑美学邂逅城市脉搏
七年前,武汉地铁建设正酣,日均客流突破300万人次。大家搭乘地铁通勤、游玩、会见朋友,见证“武汉每天不一样”。列车满载着大家对于城市的美好回忆。地铁站点也是城市的节点,而印章正可以成为这个节点的一张小小名片,于是“地铁印刻””团队在武工大应运而生。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条流动的纽带,串联起武汉的AB面——A面是飞驰的现代都市,B面是沉淀千年的文化根脉。
团队依托建筑学专业视角,以“一线一色、一站一景”为设计原则,从武汉的地标建筑、历史遗迹与市井烟火中汲取灵感。四年间,团队累计推出150余款地铁印章,每一枚都经过实地采风、方案迭代与细节打磨。例如光谷四路站印章,以空轨为原型历经20余稿优化,最终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光谷的科技感;而黄鹤楼站则融合飞檐翘角与江水浩荡,再现“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意。

流动的地铁成为可读的书
2021年,团队在武汉规划展示馆举办首场印章艺术展,以“站点—图案—文化”为主线,首次将地铁印章带入公众视野,引发市民争相打卡。
2022年,团队与武汉地铁集团深度合作,在第十届地铁读书节推出覆盖40个站点的集章活动,迅速成为现象级文化IP。此后,在网友们“永久保留集章体验”的呼声中,团队开始拓展文创产品线,开发集章手册、主题市集摊位等,让城市情怀持续升温。
2023年,第十一届地铁读书节在黄浦路站启动,活动首日,集章本被抢购一空。同年,“黄鹤楼”主题市集吸引上万游客驻足,成为外地游客感知武汉的窗口。

从线下打卡到文化共鸣
2024年#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话题阅读总量超过6000万,“地铁读城”成为武汉地铁4月—6月间最为热烈的讨论话题。
网友们分享集章本上的“城市拼图”。有人将集齐三年印章制作成时光轴,有父母们将集章打卡与亲子活动结合,带着孩子们在一座座地铁站中串联城市的历史文化,让城市记忆在代际间传递。外地游客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写道“比起其他城市的匆匆而过,这次集章打卡活动让我更多地关注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武汉大学一研究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如果不是集章打卡活动,我可能不会去武汉这么多地方,这个活动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武汉。”

今年,武汉地铁读书打卡活动于4月10日再度启动,团队设计的主题是弘扬传承长江文化。起初,团队考虑采用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文物纹样,但经过多版方案的反复推敲,最终决定融合传统水纹与江豚元素,设计出独特的外框。从盘龙城的长江根脉,到“此地空余黄鹤楼”与“晴川历历汉阳树”的黄鹤楼与晴川阁隔江对望,都展现了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铁印刻”团队成员们始终相信,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枚棱镜,折射出武汉的多元面貌;每一次打卡,都是一次对话,让冰冷的钢轨生长出文化的温度。未来,团队期待与更多市民同行,在快与慢、新与旧、本土与世界的交响中,让这座“流动的城”永远葆有“扎根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