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财快评丨当科创回归都市核心区 “投资于人”正在重塑城市竞争力丨​福气之地人才之田④

时间: 2025-04-25 21:49:00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 孙昀 李金萍

AI浪潮席卷全球,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

纽约硅巷、伦敦东区、东京丸之内等传统CBD,正以年均15%的科技企业增长率,取代硅谷的郊区产业园模式,成为新一代创新策源地。在国内,深圳福田、上海静安、北京海淀亦呈现出相似趋势——2023年福田区AI企业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7家,超过硅谷的9.3家。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城市发展逻辑从“土地驱动”向“人才驱动”的深刻转型。

传统模式下,低廉地价与税收优惠构成郊区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性虽然突出,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但AI时代的创新具有显著特征:波士顿咨询研究数据显示,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6-9个月,算法优化依赖顶尖人才的持续创造力,数据训练与应用场景开发更需跨领域协同。麦肯锡研究显示,全球AI领域60%的基础突破由不足2%的顶尖科学家主导,而应用型人才流动速度是传统产业的3倍以上。

这种人才密集型的创新范式,使得城市对高端人才的争夺从“抢人大战”升级为“育人革命”

这一特点也要求城市发展要真正“投资于人”,重新构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体系。而在近期深圳福田的一系列人才措施中,这一逻辑显现的尤为明显。

投资于人,首先要打破固有观念和桎梏。这次福田首创的“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实效制”四维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人才政策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桎梏,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统统纳入评价体系中,既可以有效避免单一维度评价的弊端,也避免单纯从行业角度出发,设置过于复杂繁琐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在保证评价全面性,同时提升评价效率与精准度。

在新体系中,技术专利转化率(权重30%)、团队带动力(权重25%)等纳入评估,使一名青年极客与资深教授可在同一维度竞争;动态适配的产业需求,让人才政策与产业演进同步。数据显示,去年在河套深圳园区的新体系试点中,参与首批人才认定的80人中,有一半以上是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投资于人,要大胆不怕试错,有容错机制。科技企业都具有着高风险的特征,要求城市构建“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生态。深圳此前首提“大胆资本”和“耐心资本”,杭州、上海也推出了类似的投资容错机制,本次福田也推出“一基金”容亏产业培育。对符合条件的失败项目,允许最高100%亏损;创业失败的团队可申请最高赔付200万元的科技研发费用损失和科技成果转化失败保险等,给创新创业人才减少后顾之忧。

投资于人,要构建立体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用好条件“抢人”并没有太大的门槛,但长期、花大力气去持续培养创新人才并不容易,尤其是构建好一个立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更加困难。此次福田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努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三元耦合生态系统,在全区30所初中与华为合作共建“AI+数理实验室”;联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平安科技、中煤科工机器人及锐石创芯等辖区重点企业,搭建集政府支持、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资源于一体的联合育才平台-至善班,以人才培养为媒介共同推动校企创新成果研究、中试和产业转化,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高校育才、企业寻才、学生成才;整合50家科技企业、12所高校资源,建立“鲲鹏少年院”,把企业、教育、研究机构联合起来,一同培育未来之星。

福田的“硅巷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创新不是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生态的进化。当教育引擎点燃人才火种,当制度创新打破认知边界,当空间载体实现功能蝶变,创新密度才会突破临界值,让中心城区能成为颠覆性创新的策源地。

而从硅谷到福田,从土地红利到人才红利,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谁能最大限度释放人的创造力,谁就能占领未来制高点。在这场“人的进化”中,深圳正书写着中国式创新的新范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