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涧县:“三治”齐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时间: 2025-03-31 15:21:00

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紧紧围绕“绿美茶区、农旅融合示范县”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因地制宜整合各项资源,创新完善各项机制,着力治垃圾、治污水、治村庄,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常态长效“治垃圾”。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难题,紧盯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收集、转运等关键环节,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常态长效。一是构建“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实行镇村党员干部、乡村保洁员环境卫生网格化包保责任制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努力构建“支部发动、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格局。如南涧县公郎镇积极探索推行党员干部集体“赶街制”,镇党政班子成员、干部职工、行政村“两委”干部定期对集镇和村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以边走边看边交办整改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提升。二是“三管”齐下筹集农村垃圾处置费。以“群众筹+政府投+以奖代补”方式筹集垃圾处置费,农户按每户每年100元或每人每年36元的标准交纳垃圾处置费,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村民筹集经费总数同等比例拨付垃圾处置补助资金,有条件的村组配套部分经费,垃圾房、垃圾池等基础设施由县财政投资建设。三是探索实行垃圾处置金、抵押金制度。从垃圾产生、堆放的第一环节、第一责任人入手,探索推行农村客事办理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建筑垃圾处置押金制度。四是探索环境卫生积分兑换制。村组定期组织开展村内大扫除活动,要求每户农户至少1人参与,参与的村民按户获得相应积分。在全县开设51个行政村爱心超市,按照“村为中心、户为核心、组为单位”的“积分兑换制”管理模式,以“1分积分兑换1元钱”兑换比例,按月兑换生活日用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引导、督促和带领村组群众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的意识和习惯。五是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在离县城较远的3个乡镇506个自然村,推行“源头减量+分散处置+集中清运+市场化运营”的垃圾处置模式,建成生活垃圾自燃式热解站6座,对垃圾进行热解处理,残渣集中清运至祥云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如公郎镇中山村针对农村垃圾清理难、清运难的问题,积极发动群众,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全村每户农户自筹50元,村上补贴150元,按照户均1个的标准自制“垃圾焚烧桶”发放给全村528户农户,由农户自行进行垃圾分类和焚烧,极大减轻了垃圾清运的压力。在离县城较近的5个乡镇541个自然村,推行“集中清运+市场化运营”的垃圾处置模式,生活垃圾集中到垃圾中转站,经过分拣、压缩后,由南涧县绿铭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转运至祥云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截至目前,南涧县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自然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县8个乡镇镇区、所有村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置。

分类施策“治污水”。以实施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的“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一是精准施策选模式。在水生态敏感区村庄,采取“户小三格化粪池预处理+雨污分流收集+微动力设备处理+尾水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模式。在人口密集村庄,采取“户小三格化粪池预处理+雨污分流收集+大三格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山区小村组村庄,采取“户小三格或小四格化粪池预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或“户小三格或小四格化粪池预处理+少数联户管网(暗沟)收集+中三格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分散居住村庄,采取“户小三格”或“小四格”化粪池沉淀、氧化处理后尾水直接还田、还林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城乡周边村庄,采取雨污分流纳管收集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达标排放模式。二是科学分类定档次。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办法”的实施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村庄分四档治理:一档达标村建立村庄污水、垃圾设施运维机制,以增美增绿、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打造亮点、彰显特点,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爱护环境的理念。二档提升村查缺补漏、完善污水治理设施,重点做好农户庭院内黑臭水治理,建设户化粪池,清理疏通及修补破损沟渠、管网,确保沟渠管网通畅,有条件的村庄增加建设蓄水池、氧化塘等污水简易处理设施,对村庄污水进行沉淀、氧化后资源化利用,做到村庄总体保持干净整洁。三档改造村对农户庭院内黑臭水进行治理,并清理疏通及修补破损沟渠、管网,对乱排乱放污水通过管网或暗沟进行收集处理。四档新建村在推进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等工程。三是整合资源干项目。采取“工程发包+村民投工投劳”“工程材料供给+村民投工投劳+集资自建”“工程材料供给+机械和技术性劳务费补助+村民投工投劳+集资自建”三种施工方式推进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共整合各类财政资金7900多万元,发动群众集资和以劳折资近1.7亿元,合计投入资金约2.49亿元,共完成试点项目任务自然村466个,完成试点外自然村51个,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22年底的27.5%提高到72.5%,高出省生态环境厅下达任务数的12.5%、州人民政府下达创优提质任务数的2.5%。

绿化美化“治村庄”。南涧县认真学习省内外典型案例,通过县内典型示范亮点引领,全力推动全域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和美丽庭院建设。一是积极开展“三拆四建”行动。着力“三拆”,共拆五堆十乱167宗,拆违建临建121宗,拆危房烂房266宗。加快“四建”,共改造提升小菜园5029个、新建63个,改造提升小果园63个、新建31个,改造提升小花园265个、新建364个,建设绿美庭院494个,有效破解乡村绿化美化难题,努力打造森林乡村、美丽村庄、绿美庭院。如小湾东镇2021年以来共计投入项目资金近800万元,在岔江新区、新龙街集镇先后实施了绿美乡村、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建设等一批项目,围绕违建乱象整治、集镇功能提升、绿化美化三个重点持续开展岔江新区、新龙街集镇建设,共计栽植火焰木、异木棉、黄花风铃木、棕榈等大型绿植1500余株,建设口袋公园5个,站前广场1个,增加绿地面积16000余平方米。二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三种情况定模式,在离城镇较近、接通污水管网方便的行政村,推广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在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镇村,推广建设三格式节水型卫生厕所;在干旱缺水的镇村,推广建设卫生旱厕。三种机制搞建设,推行第三方建设机制,改造提升建设公厕42座;建立改厕技术保障机制,聘请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员165名、专家32人;建立“财政拿大头,群众出小头”的奖补支持机制,每户补助1500元,共落实奖补资金2655.07万元,全县农村卫生户厕建设目标6968座,改建完成7302座,完成率达115%,卫生户厕覆盖率79.1%。三项措施抓管护,常态化开展问题厕所摸排整改“回头看”,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对账销号管理;将已建成的户厕和公厕管护纳入村级组织网格化管理范畴,设立公益性岗位,定期巡查,加强管护;建立“村保洁员—村干部—乡(镇)分管领导”的公厕管理协调机制,切实做好管护维修、定期收运、粪渣资源利用等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绿美示范带建设活动。广泛倡议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在春节、火把节等节日回到家乡之际,在到挂钩帮扶的村组工作之时,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动手栽亲情树、纪念树、帮扶树,亲手植下一片绿。从2022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打造绿美示范带10个。四是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创建活动。以实施拆墙透绿、闲置造绿、种树添绿、庭院增绿“四绿”行动和“千村万树”行动为带动,大力开展绿美先进典型创建活动,截至目前,成功创建省级绿美乡镇4个、绿美村庄8个,州级绿美村庄140个、绿美社区13个、绿美河湖2个。

通过“治垃圾、治污水、治村庄”系列行动推进实施,南涧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持续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卫生意识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南涧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争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执笔:尹国文、那念远)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