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罗斌 实习生 范传龙
4月4日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我市也迎来了清明祭扫首个高峰日。来自市民政局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统计:截至下午2时全市观察点数据统计显示,全市殡葬服务机构现场祭扫群众28.31万人次,车辆5.84万台次。全市有19.95万人选择绿色低碳祭扫,网络祭扫1368人次。各殡葬服务单位治安、交通秩序良好,消防未接报灾情,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

4月4日,一场以“春风话清明·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殡葬宣传活动在渝中区举行。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当日,我市各社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清明节移风易俗活动。当追思与春风相遇,针线香囊、童声纸鸢、清风廉韵,共同勾勒出一幅文明祭扫的温情画卷。

渝中区:
古韵流香,一针一线寄深情
春日的朝天门街道小红馆广场,黄葛树影婆娑,风铃轻响,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一场“春风话清明·文明树新风”活动,让两百余名市民沉浸在传统手作的温情中。
手工香囊区前,72岁的王奶奶捏起针线,指尖微微发颤,却难掩笑意。“年轻时,妈妈总绣香囊给我们兄妹……”她轻声念叨,将一撮艾草填入绸布,系上五彩丝线。香囊成型时,老人眼眶湿润:“这香气,妈妈一定闻得到。”

4月4日,渝中区小红馆广场,市民正在制作古风漆扇。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一旁的漆扇制作区更显热闹。素色扇面浸入颜料池,再提起时,青山翠色与紫雾流云瞬间晕染开来。市民李女士在扇面题上“平安”二字,感慨道:“比烧纸钱更走心,这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大渡口区:
纸鸢载梦,童声绘就清明图
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桥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群稚嫩的身影正伏案作画。育才幼儿园的孩子们手持画笔,在风筝上涂抹天马行空的色彩。“我要画一朵云,让风筝飞到外婆住的星星上!”5岁的乐乐踮起脚尖,将粉色颜料涂满纸鸢翅膀。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志愿者一声令下,数十只风筝腾空而起。家长陈先生握着女儿的手,将写有“爷爷,我想您”的风筝送入云端。“从前总觉得清明沉重,现在才明白,思念也可以是温暖的。”他望向天空,嘴角泛起微笑。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活动尾声,社区书记宣布将开展系列移风易俗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生根,文明新风才能代代相传。”

渝北区:
清风护平安,廉韵润民心
“您看,电子香烛既能避免火灾,还能循环使用。”在渝北区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的“清风寄哀思,廉洁过清明”活动现场,身着红马甲的在职党员赵明举起模拟火盆,火焰腾起的瞬间,围观居民倒吸一口冷气。65岁的刘阿姨听得入神,悄悄将怀里的纸钱塞回布袋,转身领走一束白菊:“儿子总说我顽固,这回可得让他刮目相看!”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吹清廉球,走廉正道”的趣味游戏中,居民们个个化身“廉洁卫士”。吹球区,55岁的张伯腮帮鼓得像青蛙,一口气将乒乓球吹过贴有“奢”“惰”“私”字样的障碍桩,眼看小球逼近“廉”字终点,却因力道过猛“噗”地飞出场外。“贪念冒头就翻车哟!”围观人群哄笑中,他抹着汗自嘲。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活动尾声,社区人大代表和议事代表举起一沓承诺书:“287位居民签署了文明祭祀公约,这就是移风易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