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春草吐翠,人间清明。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化仪式,正迎来符合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既需守护“祭如在”的敬祖之心,更要构建“祭从简”的时代表达,移风易俗创新传承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的传统。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追思活动。湖南湘西州丹青清明歌会以歌祭祖、插柳追思,天津西青区引导群众用一朵鲜花、一首诗歌、一次踏青打开文明祭扫新方式。新的祭扫方式,既让孝亲敬祖的伦理精神获得当代诠释,也使绿色殡葬的文明理念找到文化根基。
数字技术为清明追思提供更多选择。2024年清明期间,全国开通1164个网络祭扫平台,累计服务网络祭扫客户约459.1万人次,今年预计网络祭扫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殡葬领域改革,重点治理人情攀比、大操大办、薄养厚葬、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
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在时代叙事中推进移风易俗,就要从增加情感密度的角度出发,在三个维度破题:在空间上,将墓园祭祀转化为“家庭追思+社区共祭”的立体场景;在载体上,借助科学技术打造可延续的生命记忆库;在时间上,推动孝道表达从清明节点转向日常陪伴的细水长流。毕竟,在父母味蕾尚能品味时奉上家常羹汤,在长辈腿脚尚健时伴游山水,这些流淌在时光褶皱里的温暖细节,是对清明文化更生动的传承与诠释。(作者:敖 蓉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