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兴发
“看看看,这里是红军叔叔和阿切们(阿切,藏语,姐姐的意思)在一起跳锅庄!”
“这是捧着哈达和奶茶,在欢迎红军队伍的画面。”

4月15日,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灯塔乡小学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站在浮雕墙下,追寻着红军长征经过班玛时的红色印记。沿着长征的足迹接受革命精神洗礼、触摸红色文化,感受历史传承,已经成为当地孩子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上百件珍贵文物见证着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和红二方面军共计3万多人,北上抗日经过班玛县停留20余天的历史。“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流传着一段故事。”纪念馆讲解员尕地引导着孩子看向身旁一个红军曾使用过的碗,“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是因为他们有铁的纪律。”尕地将红军不经同意宁可饿晕也不擅自拿群众粮食充饥,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最终赢得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
“我知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红军的传统!”三年级学生拉宗在人群中抢答:“我们要像红军叔叔一样,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从纪念馆出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感触和体会。

“在过去,说起红军长征,当地群众都知道这段历史,从历史故事入手激励年轻人,做得越来越好了。”班玛县灯塔乡小学教师才让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德育课,已将红军故事穿插其中,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普及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以红军人物为榜样,把爱国情怀植入心中。
“长大后我也要当兵,像红军叔叔一样,去保卫我的祖国和家乡。”这是灯塔乡小学四年级学生多杰才旦,以“敬佩的一个人”为题所写的作文中的一句话。谈及从长征故事里获得哪些感悟时,多杰才旦的回答励志而又坚定:“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少先队员,我要继承革命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随着红军长征经过班玛县的历史事件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故事得到了证实。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在影响着班玛县的新一代。
在班玛县红军长征纪念馆二楼的展柜中,一把马刀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个人头一个大洋,不报告红军去向就杀全家。”为破坏红军与藏族群众建立起来的和睦、团结的局面,国民党军阀马步芳手下骑兵旅长喇平福利用挑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当地群众将屠刀挥向红军。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通过故事很快就能领悟到家国天下的内涵。”尕地在为当地高中生讲述这段历史时,当讲到:面对暗杀站岗的红军战士、夜晚偷袭驻地,红军指挥员下令“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还击,事后绝不许报复群众”时,一名叫旦正的高中生被这段故事触动后,感慨地说“用血泪铸就的团结,让中华民族拧成了一股绳战胜了外敌。现在我们更要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尕地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总能激励一代人前行。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让每代人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尕地坦言,孩子们来时都带着满脸的好奇,离开时却有了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能将长征精神传递下去,是自己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的班玛县,以红军长征历史为核心,红色文化蔓延全县。建成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让生活在马柯河畔的牧民,在茶余饭后带着孩子一次次重温着历史的辉煌;在学校里,随处可见以长征为主题的板报和书籍,已经有不少青年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走出校门;在以石刻闻名的多日麻村,红色文化已成为了石刻创作的主旋律,红色旅游的推广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
班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林向记者介绍,三色班玛中,绿色是生态,金色是产业,红色是长征精神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发展。“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孙林认为,无论什么时候,这份红色文化的感染力都不会减退,所蕴含的精神会刻入基因代代相传。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