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杨家印:为了患者的健康永不停步

时间: 2025-04-22 11:34:00

荣获“白求恩奖章”的消息传来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兼肝移植中心兼肝移植病房主任的杨家印主任医师的第一反应是意外。“作为一名肝移植医生,我只是做了很普通的工作。”在杨家印心中,无论是尽量为患者降低诊疗费用、坚持为偏远地区患者长期随访,还是持续钻研技术创新,都是自己身为医者的本分。


“我在想,自己真的像白求恩医生当年为中国人民作贡献一样,那么尽心尽力、忘我无私地帮助患者了吗?”自我追问后,他的答案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带领团队更好地发扬白求恩精神,为我国的肝移植事业作出贡献,为西部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取得更好的效果。”他说。




健康报:为什么会选择从医?医生这个职业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家印:我的父亲是一名基层乡村医生。从小,我就经常看着他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给村民看病。父亲是一名中医,面对乡亲们的各种疾病,他常常用简单的草药就能药到病除。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非常了不起。父亲告诉我,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到高等院校去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希望我能实现他的这个愿望。


父亲的医术医德让我非常崇拜,他的从医经历也让我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第一志愿就报了医学专业,并由此走上了学医之路。


从医这些年,我治疗过很多患者,不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前几个月,我接诊过一名来自云南省丽江市的少数民族患儿,患儿只有一岁零两个月大。之前,因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做了手术,但其病情很快又发展成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来院就诊时,患儿体重不到7千克,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情况都有,家长都有点想要放弃了。我就问家长,他们最根本的顾虑是什么。他们告诉我,一是之前的治疗已经把家底掏空,实在没钱了;二是担心娃娃做了手术后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我就给他们讲,现在有很多的慈善基金和专项救助,只要他们有意愿、有决心,我们团队会帮他们想办法解决肝移植的费用。现在肝移植技术比较成熟,虽然不能保证100%成功,但大部分患儿经治疗后能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将来升学、就业都不会受到影响。听了这些,患儿家长决定捐肝给孩子做肝移植手术。后来,经过我们的精心准备、精细手术和全程管理,这名患儿的手术很成功,恢复得很好。


我们的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非常有意义。看着一个个生命经过自己的努力重获生机,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健康报:从医以来,尤其是从事肝移植领域的诊疗工作这么多年,对于这个专业和患者群体,哪些问题是您最关心的?


杨家印:选择了肝移植专业后,我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域、经济等原因,患者群体的整体经济条件和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边远地区,特别是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等的高原地区的患者,来一趟华西医院非常不容易,可能路上都要走好几天。有些患者做了手术回去之后随访困难,后续服药情况、身体状况可能也没人管理,容易出现移植物功能异常,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所以,我有两个愿望。第一是让经济条件相对差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不要因为钱的问题做不了肝移植而失去生命。这是我的老师和前辈们一直给我们传递的信念。我们愿意为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挽救一些患者。多年来,在我的老师严律南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不断优化肝移植围手术期流程,提出移植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移植、管理患者过程中花更多心血监测微小的变化。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我们提前预防、处理。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团队的肝移植费用明显降低。对于一些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我们还积极帮助寻求相应的慈善基金支持和相关补助,让更多人获得救治。


第二是希望边远地区的患者,不要因为手术后随访跟不上、病情没得到连续性管理,失去移植的器官甚至失去生命。为此,我们中心建立肝移植患者全程管理中心,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与患者的联系,按照随访时间提醒其检查,持续跟踪了解患者后续身体情况。


此外,我们还探索、建设西部边远地区移植患者长期随访体系,借助华西医院的医联体体系,建立“基层—县—市—华西”联动的随访体系,通过培训边远地区基层医生和患者两个途径,把西部边远地区移植患者随访的及时性和完整度提高到接近100%,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移植患者的随访难题。


通过前期努力,我们大幅提高了患者的中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针对基层医生和器官移植患者,我们正在编撰一套藏语器官移植随访丛书,预计很快会出版并通过自媒体和手机端等渠道上线。最近5年,我们很少有边远地区的患者因为随访没跟上或者失联身体出现问题。


健康报:您前面的讲述传递了一个概念,肝移植不单单是一台手术,更是一套复杂的技术体系。对于这套技术体系的优化、升级,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杨家印:肝移植是整个肝胆外科中技术要求非常高的领域。它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太长,因此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进行技术创新。前辈们在这方面给我们这些后来者作出了表率,他们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整天琢磨怎么把这个手术做好,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和方案。有幸在这些老师的门下学习,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我们团队也在做一些具体肝移植术式创新。


比如,我们在肝移植中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供肝体积很大。因为肝源非常稀缺,一个患者能等到肝脏很不容易,所以遇到体积很大的肝脏,如果质量很好,我们就会一肝两用,把一个肝脏供给两名患者用。但如果肝脏质量差一些,我们就要减体积。在减体积方面,我们团队就借助平时做腹腔镜肝切除的经验摸索出一个优化方法,既可以把肝脏的前后径缩小,便于移植,又保证减的体积不会太多,这样既避免了大肝综合征,也避免了小肝综合征。


此外,我们中心还在国内率先把微创技术引入活体肝移植领域,牵头建立微创活体肝移植供体手术技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减少供体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支出。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好更多获益。因此,我们在技术创新上还将继续努力,永不停步。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通讯员 刘榴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Z4OJ5LU】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