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紧扣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携手成都博物馆、成都市青羊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羊区消防救援大队共同推出配套活动——“三星堆—金沙:古今对话守护文明”,让公众与考古专家、文保专家、消防员面对面,一起探索古蜀先民的治水智慧,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共同守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家想象一下,这里的象牙可不是简单以根来计数,而是论吨衡量!”讲解员雍僖站在祭祀区土层旁,用生动的话语揭开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在成都平原尚未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古蜀人或许认为象牙具有镇杀“水中精怪”的神奇作用,于是将大量象牙与榆木捆绑后沉入河中,以此祈求洪水不再肆虐。

那古人遇到水患怎么办,真正化解的办法是什么,别急,人家早就有“治水锦囊”。考古专家黄明以成都平原与良渚、两河流域的治水方式的异同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蜀人的“柔性治水”特色策略——利用竹木材料、顺应地形分洪,这样成本低且可持续,让公众真切领略到古蜀人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智慧。

文物保护专家曲瑾带领公众踏入神秘的土遗址监测保护实验室,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秘之旅。“金沙遗址属于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湿润的气候、剧烈变化的地下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遗址祭祀区造成威胁”她从现代科学视角出发,讲述了金沙遗址在开展土遗址预防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背后的科学严谨和艰辛不易。

火灾同样是威胁文化遗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巴西里约热内卢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案例,让观众直观、深刻地认识到火灾对于文化遗址的巨大危害。为增强公众防灾能力,消防队员现场展示了机动链锯、无齿锯、灭火救援服等专业装备,并指导观众学习实用绳结技法。观众王女士表示,以前只知道文物和遗址珍贵,却完全不了解背后有这么多学问。今天听了专家讲解,亲眼看到文物保护工作,才知道每一件展品、每一处遗迹能完好呈现在大家面前,太不容易了。以后她会更加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向身边人宣传这些知识,让更多人一起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