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希望之旅|《另一种疯狂》新书分享会

时间: 2025-04-09 12:13:00

小时候,我们总是听说哪个村里有“疯子”,小孩子们不懂什么是“疯子”,但已经会在大人的纵容甚至怂恿下,对“疯子” 进行围观和嘲笑。直到后来,当我们有机会学习了心理学,上过“变态心理学” 的课,才能意识到那些“疯子”只是没有被诊断和治疗的精神病人。

现在,即便精神健康已经得以大范围科普,但污名(stigma)仍然存在。这个源自古希腊的词语,最初指的是刻在奴隶或罪犯身上的标记。在精神健康领域,它代表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态度和歧视。

根据黄悦勤教授团队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研究数据,我国有超1.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但只有不到5%的患者在一年内主动寻求过专业帮助。数据如此之低,看上去也许不合常理。然而,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时,是否会担心被熟人看到?或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这些顾虑并非空穴来风。

在我国,“精神病”一词仍然带有较强的贬义,常被用来形容不正常、危险的人,甚至小孩子之间争吵互骂时也会用这个词。所以,很多人宁可忍受巨大的心理痛苦,也不愿意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另一种疯狂》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精神疾病污名的根源、表现和危害,并提出了多种消除污名的策略。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美]斯蒂芬·欣肖 著,蔺秀云、殷锦绣、唐莹莹 译,2025年1月,新曲线丨人民邮电出版社。

《另一种疯狂》的作者斯蒂芬·欣肖教授的父亲长期遭受双相障碍的折磨,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这个秘密被深深地埋藏于其家庭中,成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欣肖教授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沉默的阴影下,直到大学时期才得知父亲的真实病史。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他投身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动力,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污名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并立志改变它。

所以,欣肖教授以第一人称写作了这本书,从自己——一个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视角,不仅以真挚动人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更记述了自己家族三代人的经历,并以此为基础,生动展现了精神疾病污名对一个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希望之旅

《另一种疯狂》新书分享会

对谈嘉宾

斯蒂芬·欣肖(Stephen P. Hinshaw)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教授,在临床心理学/精神健康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欣肖教授致力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临床干预、精神病理学的变化机制以及消除精神疾病污名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2001年,获得杰出教学奖;2015年,荣获美国临床心理学科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荣获两项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詹姆斯·麦金·卡特尔奖;2023年导师奖),以表彰他对应用心理研究以及教学做出的杰出贡献;2017年,荣获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颁发的儿童发展杰出科学贡献奖。至今,他已发表三百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十几本著作,其研究得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京师特聘学者。资深家庭治疗师、培训师,注册督导师,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徐凯文

大儒心理创始人,总督导,临床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和睦家医院执业精神科医师。

活动时间

2025年4月10日 (周四)

19:30-21:00

将在04月10日 19:30 直播

预约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希望之旅

相关图书

《另一种疯狂》[美]斯蒂芬·欣肖 著蔺秀云、殷锦绣 、唐莹莹 译2025年1月新曲线丨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当今社会,精神健康问题依然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这往往会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权利的丧失。本书运用感人至深的家庭叙事法,穿插了21世纪的美国乃至世界如何看待精神健康状况的惊人事实,大声疾呼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

《另一种疯狂》既蕴含科学见解,又通俗易懂,是家庭医生、心理健康从业者、正在与严重精神疾病作斗争的患者及其家庭,以及任何希望揭开精神疾病背后真相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新京报书评周刊北京新曲线出版

本文编辑 张瑶

海报设计 北京新曲线出版

本文校对 柳宝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