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热闻|好险!11岁男孩玩耍时竟吞下100克金条,哪些生活物品易被孩子误吞?

时间: 2025-04-08 10:45:00

近日,苏州11岁男孩小钱(化姓)在家中玩耍时,不慎将一枚重100克的金条吞入腹中。入院治疗后,小钱无法自行排出金条,最终医生手术干预,克服金条体积大、密度高、表面光滑等难点,仅用半小时便成功完整取出。

据悉,在“吞金”后,小钱感到腹部轻微坠胀,并未出现剧烈疼痛或其他不适。家长发现后,立即带其前往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就诊。经X片检查,医生发现一枚密度极高的金属物体滞留于其消化道内,结合病史诊断为“消化道异物”。

术前X片

由于金条体积较大,存在肠道梗阻及黏膜损伤等风险,急诊医生当即将小钱收治普外科,便于病情观察及后续治疗。

入院后,小钱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值班医生决定先保守治疗,给予促排便药物,看金条能否自行排出。然而经过两天的动态观察,发现金条仍未能自然排出,再次复查X片发现该异物位置没有任何改变,可能固定或者嵌顿在肠道内,小钱随时有梗阻及穿孔的风险,应尽快从肠道中取出为宜。

术中

考虑到小钱年龄小、肠道功能脆弱,传统手术创伤大,医院普外科果断决定采用“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进行干预。术中,朱振伟、周小刚两名医生精准操控内镜设备,克服异物体积大、密度高、表面光滑等难点,仅用半小时便成功将这枚重达100克的金条完整取出。

取出的金块

术后次日,小钱恢复进食活动,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但这种探索行为有时可能引发异物进入体内,特别是进入身体的不同部位甚至较深处。

根据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报告及多中心研究推算,我国每年约有4万至6万名儿童因误吞异物需住院治疗,其中1至3岁婴幼儿占比超80%。该年龄段儿童正处于“口欲期”,习惯用嘴巴探索世界,但吞咽功能及危险意识尚未发育成熟。

九个月大的男婴吞下卡通贴纸

造型软萌、色彩明快的卡通贴纸,是众多幼儿爱不释手的小物件,然而,看似可爱的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前一段时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接诊了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东东(化名),因误吞卡通贴纸导致贴纸嵌顿食道并引发溃疡。经全麻内镜手术成功取出异物后,东东手术病情稳定,目前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据东东的家长回忆,孩子和姐姐在家中玩耍时,趁大人不注意将一枚直径约1.5厘米的卡通贴纸塞入口中吞下,当时孩子吞下异物后,不哭不吵,还能正常地吃喝。随后的几天,家长一直观察异物有没有顺着孩子的消化道排出体外,但一直都未发现。心中不安的东东父母将孩子带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就诊。

结合孩子年龄及异物特性,该院消化营养科团队充分考虑异物滞留消化道内,在紧急完善各项检查后,联合麻醉手术室为东东实施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内镜手术,通过内镜精细操作成功将异物完整取出,此时已经引发食道溃疡。

“熊孩子”偷偷吞下12颗磁力珠

手术取出的磁力珠。(来源:青岛妇儿医院)

“大夫,快帮帮我们吧,孩子整整吞了12颗磁力球!”2024年10月某日凌晨,一对神情慌张的夫妇冲进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急诊室,怀里的孩子不哭不闹,非常安静,只是看上去不太敢动。

急诊科接诊医生从孩子父母那里了解到,他们是从外院转过来的,已经初步拍摄X光片确认孩子胃里有多颗磁力珠,为了避免磁力珠沿着消化道往下走,他们就这么一路横抱着过来了。

“是孩子自己说的。”据家长描述,大约2个小时以前,正在睡梦中的他们突然被孩子叫醒,指着自己的肚子说“吃珠珠了,好多”,他们瞬间从睡梦中惊醒,赶紧起身查看,发现孩子枕边散落着一些磁力珠,于是赶紧带孩子就近就医。明确孩子胃里存在多颗磁力珠后,当地医院建议转诊至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上下腹CT平扫+三维重建显示孩子胃部有有12颗磁力珠,已经连成长串。

小儿消化内科、麻醉、内镜中心等科室医护人员迅速集结,探查是否可以用胃镜取出。顺利进镜至胃内,视野见12枚五颜六色亮闪闪的磁力珠串联排列,手术专家用异物钳夹取后顺利取出。

看着取出的磁力珠,家属非常感激,感谢值班的医生护士从家里赶来第一时间取出磁力珠,避免了磁力珠滑入肠道导致穿孔,并直呼以后再也不敢让孩子玩磁力珠了。

日常消费生活中,除了以上几种东西,以下几类产品误吞后,也可能会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危险。

纽扣电池

纽扣电池广泛用于生活中的各类产品,比如玩具、钟表、计算器、遥控器、汽车钥匙、相机、电子秤及音乐贺卡等。

然而,近年来,儿童因误吞纽扣电池而导致严重伤害的事件频繁发生,家长们需提高警惕。

误吞纽扣电池不仅有窒息的风险,还会造成内脏器官的损伤,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预防儿童误吞纽扣电池带来的风险,消费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妥善存放纽扣电池

请将未使用的纽扣电池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确保电池包装完好无损。同时,使用过的纽扣电池也应妥善处理,避免被儿童捡拾到。

2. 检查家中电器、玩具等产品的安全性

定期检查家中使用纽扣电池的电器,确保电池仓盖完好无损并上锁。若产品未配备安全锁,建议更换为安全设计的产品。

3. 教育儿童远离小物件

向儿童灌输安全意识,告诫他们不能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尤其是电池、硬币等潜在危险物品。

4. 迅速反应与及时就医

如果怀疑儿童误吞纽扣电池,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给孩子催吐或喂食,专业医疗处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5. 购买包装更安全的产品

选购纽扣电池时应尽量选择一次只释放一个和具有较好防儿童拆解包装设计的产品,能够有效防止儿童将纽扣电池从包装内暴力取出。

洗衣凝珠

洗衣凝珠是一种新兴的洗衣产品,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儿童误食可能造成消化系统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有儿童的家庭在选购洗衣凝珠时应当特别注意:

1.部分产品外观与食品非常相似,可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导致其误食,应选购外包装不透明的产品。

2.应选购具有儿童安全锁扣的产品。

3.应选购在明显位置印有“远离儿童”“禁止入口”等图标和内容的产品。

4.应教育儿童不可食用洗衣凝珠,每次使用完后应将其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区域,如出现误食应及时就医。

巴克球

巴克球,是一款国外流行并进入国内的成人解压磁性球,并不适合儿童玩耍。

而近年来,部分企业利用其具有磁力、可变性强、颜色鲜艳等特点,将其宣传为儿童益智积木,使其成为了一款“网红”儿童玩具。

但巴克球容易被幼儿当作糖果吞食,且一旦误食进幼儿体内,随着小肠蠕动向下运动,成串的巴克球会堵塞肠管或相邻肠管内的巴克球相互吸引挤压肠管,从而造成肠梗阻或肠穿孔,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腹腔的重症感染,危及患儿生命。

因此,为了预防儿童误吞巴克球带来的风险,消费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家长在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挑选玩具时要多加考量,儿童喜欢把物件送入口中,购买玩具时,一定要考虑到与小零件有关的潜在的噎塞、窒息和误吞危险,尤其在购买磁性玩具时,更要检查磁性部件的牢固性,避免其脱落被儿童误吞。而巴克球作为成人解压用品,家长应避免将其作为玩具给孩子玩耍。

2.如果怀疑儿童误吞巴克球,应立即送医处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 袁野 实习生 杨少帅综合现代快报、新闻晨报、信网、长沙晚报、澎湃新闻、浙大儿院科普、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昆明五华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