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龙泉:以“人才出彩”助力“产业精彩”

时间: 2025-04-10 17:14:00

在浙江龙泉,一场悄然兴起的人才培育变革,为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从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到构建“产业出题、车间答题”的创新模式,龙泉探索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块状集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破题之思:破解人才供给难题

“这台全自动机器人,是我们用老式冲床改造的。以前要用手伸进去操作,经过改造后,工作效率和产品稳定性大大提升。”近日,在浙江兰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元武正在试验改造的机器人。

王元武只有中专文凭,但肯学肯干,在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工作了18年的他,从“门外汉”变成了实用型的产业“土专家”。最让他自豪的是,与同事一起改造了这台全自动机器人,以小成本推动了企业技改,为企业带来了好效益。

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集群拥有近200家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技术人员占比26%。随着行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转型,产业对工程师的需求占比从8%提升至15%,特色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

“从配件生产转向终端配套,研发实力是关键。”一位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企业负责人坦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涉及热泵技术、轻量化设计等前沿领域,亟需既懂生产工艺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龙泉建立“研发—生产—检测”全链条培养机制:与高校合作攻关技术难题,在生产中优化工艺,并依托高能级检测平台严控质量。同时,构建“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实验室+技术交易平台”服务矩阵,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化。

浙江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大楼。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破冰之举:构建人才评价新体系

“我只有中职校数控专业文凭,以为自己这辈子最多就是在车间当个调试工了,没想到还能评上工程师,成为一名技术员。”在三田集团技术办公室,拥有中职学历的周鑫袆正设计机加车间工装夹治具。

这位从一线操作工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2023年凭借机加车间电控后盖壳体生产线改造项目获评工程师,实现了从“车间技工”到“技术专家”的跨越。

传统职称评定中,学历门槛常将一线技术骨干拒之门外。2022年,龙泉市成功争取到丽水市汽车零部件职称中级评审委员会落户,使龙泉成为丽水市首个以行业协会主导职称评审的试点。龙泉建立起“技术创新+专利成果+标准制定”三维评价体系,放宽学历要求,重点考察技术攻关能力、专利转化成效和行业标准贡献。

龙泉还组建了专家库,吸纳吉利汽车、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评审,确保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自2019年试点以来,龙泉累计评定工程师119人、助理工程师45人,产业工程师获评人员年均新增专利3.2项,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27%。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龙泉分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学生正在上课。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破局之路:打造新的产业创新生态

为强化人才储备,龙泉开设国内首个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热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提供实习岗位与实战指导,使学生直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2024年,校企联合攻关项目达27项,涵盖热泵能效提升、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关键领域。

在产业人才培育方面,龙泉还构建了一套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争取省级职称改革试点专项经费,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出台“青创新政”,从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多个环节入手,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由龙泉产业人才团队主导制定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技术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不仅规范了行业的生产和技术要求,也提升了龙泉在汽车零部件及热管理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龙泉还参与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世界赢得了行业话语权。

同时,人才团队的创新成果也为企业带来了市场优势。例如,龙泉研发的轻量化热管理集成模块,通过优化设计高度集成,使产品重量降低了22%,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不断凸显,目前,12家头部车企在龙泉设立了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了龙泉在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吉利等头部车企的入驻,更是直接带动了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的大幅提升,目前本地配套率已达到65%,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培育了一批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人才,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当前的龙泉,正以人才培育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孙琳霁、叶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