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地是常见的河谷地貌,许多河流有一级阶地或多级阶地,可由河漫滩(或河床)算起,向上依次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一级阶地形成年代最新,一般保存最好,时代越老的阶地,保存越不完整。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周期性的变化,引起河流侧蚀和下蚀等作用的产物。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比较显著,塑造了宽阔的谷底(河床和河漫滩);当地壳上升时,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使河床下切,把河漫滩相对抬高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形成阶地。
根据阶地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
1)侵蚀阶地
侵蚀阶地的特点是由基岩组成,在阶地上有时残留极少的冲积物,所以又称基岩阶地,如图 1-1-70(a)所示。这种阶地多见于构造运动上升的山区河谷中,它作为厂房的地基或水坝、桥梁的接头是有利的。

2)基座阶地
基座阶地的特点是由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其上层为冲积物,下层为基岩底座,如图1-1-70(b)所示。它的形成反映河流下蚀作用的深度已超过原来谷底冲积层厚度,并且切入基岩。基座阶地在河流中比较常见。
3)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全部由冲积物组成,通常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它的形成反映河流下蚀深度均未超过原来谷底的冲积层。根据下蚀深度的不同,堆积阶地又可分为上迭阶地和内迭阶地。
若河流下蚀深度和侧蚀宽度逐渐减小,堆积作用的规模也逐次减小,每一新的阶地都迭置在较老的阶地上,称为上迭阶地,见图 1-1-70(c):若河流下蚀深度达到早先的河床或基岩,后成阶地将套置在先成阶地内,称为内迭阶地,如图 1-1-70(d)所示。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河流堆积作用十分强烈,当阶地非常大时,形成一片平缓的广阔平原,称为冲积平原。
阶地地形常较开阔平坦,土地肥沃,往往是进行农业生产、工程建筑和人类经常居住的重要场所。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常利用河流两岸的阶地作为库房、加工厂和工人住宅等临时建筑物的地址。堆积阶地或基座阶地的冲积物,一般常具二元结构,上层粘性上具有隔水性能,而下层砂砾石则透水性强,故修建水利工程时应特别注意渗漏问题。这些粘性土和砂砾石常是良好的天然建筑材料。
综上所述,研究阶地的成因、类型和组成物质,可以反映河流的发育历史,说明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幅度,了解古河道的位置和范围,这些资料对于进行水利水电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