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四岁到十一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作者简介: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主要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创作背景:
高尔基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母亲病死,十岁的高尔基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高尔基经常向列宁讲起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列宁鼓励他写出来,不久高尔基就创作了《童年》一书。
主题思想:
作品表现了阿廖沙的成长。他从一个可爱、弱小、倔强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也流露出对善良、正直的劳苦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全书通过阿廖沙的视角,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历史,让读者到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腐败,以及人民生活的痛苦。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阿廖沙丧父后被外祖母接到家里。这一部分主要写阿廖沙对外祖母的了解,外祖母在途中给阿廖沙讲故事来安慰他。
第二部分:写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生活的情况。(小说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写母亲病逝,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到人间去自谋生路。(小说的结尾部分)
主要人物:
阿廖沙:
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孩子。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主要事例:
1. 痛恨外祖父和两个舅舅虐待小茨冈的行为,同情小茨冈和格里戈里。
2.继父欺负母亲时,用刀子刺继父。
3.为了替外祖母报仇,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4.为了生存,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给外祖母补贴家用。
5. 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在学校受到刁难,与继父不和,又回到外祖父已破产的家。
外祖母:
是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她善良慈爱,默默承受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她勇敢聪明,有一颗博大的心。她是阿廖沙的启蒙老师,对阿廖沙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她用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影响着周围的人。
主要事例:
1.从火海中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沉着镇定地指挥大家救火。
2.挺身拦住受惊的马。
3.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穷人、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
4.教育“我”不要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如暴力、欺诈、损人利己、辱骂斗殴等;要保持(孩子)真诚、善良和纯朴的本性,不要学外祖父的贪婪残暴、舅舅的粗暴自私等;要相信公平、正义。释放被“我”锁在地窖里的酒馆女主人。
5.利用小茨冈偷窃事件和“我”锁酒馆女主人事件教育“我”不要去报复别人,要与人为善,宽厚待人。
6.忍受丈夫的打骂和儿子们的粗鲁行为。默默承受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外祖父:
当过纤夫,饱受生活折磨,经过努力成为染坊主,但贪婪、专横、吝啬、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他凶恶、没有亲情、惟利是图、薄情寡义。
主要事例:
1.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2.因阿廖沙把桌布放到染缸里而痛打阿廖沙。
3.格里戈里眼瞎后,把他赶出门。
4.教阿廖沙识字,对阿廖沙的好奇心有问必答,给他讲人生哲理。痛打了阿廖沙后,在床边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人性的复杂性:残存的善良。)
小茨冈:
性格乐观、淳朴、聪明伶俐、争强好胜、喜欢逞能。最后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被压死。
主要事例:
1.阿廖沙染坏了外祖父的桌布,因此挨打,小茨冈替他挡鞭子,阿廖沙很感激他。
2.买东西时趁机偷东西,外祖父表面上不希望这样,实际暗中纵容,两个舅舅也默许、欣赏,外祖母则无可奈何、生气。
3.搬十字架时被压死,和他喜欢争强好胜有关。
“好事情”:
是阿廖沙童年时期认识的第一个进步知识分子朋友,是一位房客,知识渊博,超脱世俗,献身于科学。
主要事例:
因为人们叫他吃饭、喝茶他总喜欢说“好事情”,这成了他的口头禅,所以大家就叫他这个名字了。生活贫困,喜欢搞科研。在别人眼中行为古怪,受人嘲笑。外祖父蔑视他,最终将他赶走。
“两个舅舅”:
自私自利、粗野、贪婪、不顾亲情。
主要事例:
1.为了家产,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打了起来,连阿廖沙的母亲也不放过。
2.想把原本给阿廖沙母亲的嫁妆重新分掉。
3.经常戏弄小茨冈和格里戈里。小茨冈的死除了自身原因外,还和他们的自私有关。
“格里戈里”:
正直、本分、老实
主要事例:
外祖父的染坊的雇工,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忍受着两个舅舅对他的捉弄,却总是沉默寡言,默默地忍受。最终,格里戈里老了,眼睛也瞎了,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重要情节:
染桌布事件:
阿廖沙由于好奇,又受表哥萨沙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阿廖沙刚把桌布的边缘放进盛蓝靛的桶里,就被小茨冈制止并喊来了外祖母,一起帮阿廖沙把恶行隐瞒下来,不料萨沙却向外祖父告了密。结果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得了一场大病。挨打之后的阿廖沙卧床休息,外祖父来看望阿廖沙,给阿廖沙讲了他苦难的创业史,阿廖沙忽然觉得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
与外祖母等人联欢:
节日之夜一家人陷入狂欢,小舅舅雅科夫拿出他的六弦琴边弹奏边唱歌,小茨冈感叹自己没有好嗓子,但是大家并不在意,还让小茨冈跳舞。小茨冈跳得很好,外祖母也跳了起来,一家人玩到了很晚才尽兴。
小茨冈惨死:
外祖父和舅舅们都想拉拢小茨冈,因为舅舅们将来都要开染坊,他们认为小茨冈是干活的能手。在雅科夫舅母去世周年那天,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帮他们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到坟地去,在背的过程中小茨冈摔了一跤,两个舅舅都怕伤到自己,赶忙扔掉了橡木十字架,导致小茨冈被橡木十字架砸死。
作坊大火:
外祖父家失火,外祖母声音坚定地指挥着救火,而外祖父只是低声号泣。外祖母知道房间里的硫酸盐会爆炸,就浑身冒烟地冲向熊熊大火的房屋里,捧出一瓶硫酸盐,阻止了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外祖父毒打外祖母:
外祖父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祖父异常生气,将怒气转嫁到外祖母身上,毒打外祖母,把发针深深地插进外祖母的头发里。阿廖沙为给外祖母报仇,将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流浪生活:
外祖父破产后,外祖母带着阿廖沙一起生活,日子很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后来,母亲抱着吃奶的婴儿回到外祖父的家,不久婴儿死了,母亲承受不了丧子之痛就病倒了,很快也去世了。阿廖沙埋葬了母亲之后,外祖父就说:“喂,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于是阿廖沙就到人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