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审计范围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考虑因素。以下是确定审计范围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确定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应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
审计目标应明确、可衡量、可验证,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的重要步骤。
评估应包括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其他相关因素的评估。
确定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应基于审计目标和风险评估来确定。
包括审计的时间段、业务范围、地点、人员和资源等。
考虑特定因素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将失去控制或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环节列入审计范围。
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环节列入审计范围。
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也应列入审计范围。
审计管辖范围的确定
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对于两个以上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投资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和建设项目,由对主要投资主体有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计划的编制
审计计划应基于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程序来制定。
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表、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审计文件的管理和维护等。
其他考虑
审计时间的选择应尽量避开被审计对象的特殊时间,以确保审计效率。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但重大审计事项应由上级审计机关直接进行。
通过以上步骤和考虑因素,审计人员可以全面、系统地确定审计范围,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